明朝初年的“洪武赶散”事件为什么会遭到质疑呢?之前有人曾提出,盐城历史上隶属于扬州,因此断言盐城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。我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中,曾详细介绍过盐城悠久的历史渊源,以及盐城独特的海盐文化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淮剧文化。
随后,这位质疑者又开始否认盐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,声称明朝初年所谓的“洪武赶散”根本不存在,更谈不上有人迁移到了盐城地区。
对此,我只能佩服你的“能力”,竟然敢轻易否认自己祖先的来源。事实上,“洪武赶散”不仅仅波及盐城,扬州、泰州、淮安等苏北多个地区都留下了“洪武赶散”人口的足迹。所谓“赶散”,顾名思义,就是将人口强行驱赶、散落在苏北广袤的土地上。
展开剩余82%有些人质疑“洪武赶散”不存在,主要原因是这段历史没有被正式记载于正史之中。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“扬州十日”事件,正史中同样无相关记载。再加上某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傲态度,甚至否认或轻视这段历史,便干脆将“洪武赶散”的事实抹杀。对此,我称这种态度为名城沙文主义,是典型的地域自豪主义变形。
那么,为何“洪武赶散”没有被载入正史呢?其实原因和“扬州十日”类似,都是涉及百姓苦难的敏感历史,统治阶级不愿触及这段痛苦的记忆,自然不会将其公开载入史书。
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安土重迁,讲究落叶归根,没有人愿意被迫背井离乡。明朝统治者为缓解因战争造成某些地区人口锐减、经济凋敝的局面,只得采取强制迁移政策,甚至用暴力手段将百姓迁入荒瘠之地,这难免伴随着流血和牺牲。
历史上发生的事情,即便被人为掩盖,也总会留下蛛丝马迹。比如,苏北民间流传的许多口头传说:
有些苏北人把“睡觉”称为“上苏州”,意指梦里才能回到故乡;
还有人称“上厕所”为“解手”,这是因为“赶散”时,人们被绑在一起,上厕所时必须解开双手;
更有传说称,苏北人小脚趾分瓣裂开的独特形状,是阊门移民的遗传特征,传说是红巾军骑马践踏时留下的印记。
这些虽然是传说,但更重要的史料存在于地方志和家谱中。研究地方历史时,地方志和家谱往往提供了正史缺失的细节。我自己的家谱就记载了先祖三兄弟来自苏州阊门的故事。
当前围绕“洪武赶散”的主要争议,不是事件本身是否存在,而是对迁出地——苏州阊门的定义问题。到底阊门是直接迁出地,还是江南移民的集中中转地?这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那个标志性地点。
实际上,明初迁往苏北垦荒的人口,不仅仅来自苏州。苏州、松江、杭州、嘉兴、湖州等江南各地均有人口迁出。根据《苏州市志》记载,元至正二十七年(1290年),平江路(即苏州府)下辖6个县,人口达240多万。
经历元末明初战乱,到洪武四年(1371年),苏州府6县人口锐减至190万,减少50多万人。除去战争死亡,强制迁徙是主要原因。这种强制迁民政策贯穿明朝全时期。
因此,你可以对移民是否直接来自苏州阊门提出学术探讨,但绝不能否认“洪武赶散”这段历史事实。否认它,无异于忘记祖先艰辛的创业历程,也伤害了广大苏北同胞的情感。
今天的视频分享到这里,华夏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,就是因为我们始终铭记祖宗,牢记根脉。你们怎么看呢?
欢迎关注“淮下书生”,阅读更多原创历史文学文章和观看相关视频!
版权声明: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,任何平台和个人禁止抄袭搬运。喜欢请转发分享、点赞评论并关注!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期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