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还记得第一次用定速巡航时的惊喜吗?不用一直踩着油门,车子自己就能保持车速。但现在,汽车智能化的脚步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L3级自动驾驶即将到来,事情已经不只是“辅助驾驶”那么简单——它不再仅仅帮你减轻负担,而是在某些时候完全“接管”驾驶任务。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又值得警惕的事实:我们正进入一个人类与机器“交替掌控方向盘”的时代,而这场沉默的“博弈”,正在重塑我们与爱车的关系。
一、不只是“自动驾驶”,更是“人机共驾”
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听说过SAE International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:L0-L2属于辅助驾驶,驾驶员必须全程负责;L4-L5才是高度乃至完全自动化,基本不需要人干预。而L3,恰恰卡在中间那个“尴尬”又“微妙”的位置。
官方定义是“有条件自动驾驶”:系统可以在特定场景(比如高速公路、拥堵路段)完全接管驾驶,但一旦系统请求,驾驶员必须随时接手。听上去很美对不对?但问题来了:你怎么判断什么时候该接管?系统说要交还控制权,你真的反应得过来吗?
这就像你和车在“轮流开车”,但你们之间没有语言,只有闪烁的提示灯和嘟嘟的警报声——而这,正是L3最值得聊的地方。
二、屏幕背后,系统到底在“想”什么?
举个例子:你开着具备L3功能的车型在高速上行驶,车辆自动跟车、超车、变道,你放松地喝着咖啡甚至低头看了一眼手机。突然,中控屏闪烁:“请立即接管!”
为什么?可能是因为前方施工锥桶没有被系统识别,也可能是因为天气转差、传感器受限,又或者只是系统“自信不足”了。但危险的地方在于:系统可能只在极限时间(比如10秒内)发出警告,而人类的反应速度+情境理解,往往需要更长时间。
这不像飞机自动驾驶,飞行员有高度专业训练和分钟级的预警;这是在普通公路上,突发状况可能只有秒级的反应窗口。所以很多车企在推广L3时异常谨慎——不是因为技术做不到,是怕“人接不住”。
三、“信任”与“依赖”,一线之隔
我们天生容易信任看起来聪明的东西。研究显示,许多人在使用L2级辅助驾驶时就已经过度信任系统,甚至睡着、玩手机。而L3更进一步,直接告诉你“现在不用你管了”,这种心理放松效应更强。
但系统不是神,它会有边界。比如:
它对“异形物体”(比如路上掉落的床垫)的识别远不如人;
它对其他人类驾驶者意图的预测也有限;
甚至在夕阳逆光、大雨大雪等场景,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也会“懵”。
用久了L3的人,会不会驾驶技术退化?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冷静处理吗? 这不是科幻,是现实问题。
四、所以,L3是未来还是过渡?
尽管有挑战,L3仍在稳步推进。比如奔驰DRIVE PILOT、本田Legend、宝马Personal Pilot等系统已在海外上市,国内蔚来、小鹏、华为也在积极推进。它们的策略通常是:
严格限制运行条件(如高精地图覆盖路段、天气良好、车速在一定范围内);加强驾驶员监控(DMS摄像头确保你目视道路);逐步扩展ODD(设计运行域)。
但有意思的是,有些车企——比如特斯拉——反而跳过L3,直接瞄准L4。马斯克曾直言“L3不安全”,因为人机交接存在模糊地带。这更像是一场路线之争:是逐步教育用户,还是一步到位交给机器?
五、作为用户,该怎么看待L3?
如果你正准备买一辆“很智能”的车,下面这几句建议或许有用:
1. 再智能的车,你也仍是驾驶员——法律意义上,责任还在你;
2. 读懂手册,知道边界——搞清楚你的车什么情况下能用L3,什么情况下会退出;
3. 保持情境感知——哪怕系统在开车,也记得偶尔看一眼路;
4. 练习“接管”:故意在安全路段模拟几次接管,熟悉警告方式和车辆反应。
说到底,技术的本质,是让人更自由。而L3自动驾驶的真正意义,或许不在于“完全取代人”,而是让我们有选择的权利——累了交给车,想开车时自己来。这场“人机博弈”,最终目的不是谁赢过谁,是找到一种更安全、更舒适、更自由的出行方式。那么大家对于L3级自动驾驶又有什么看法呢?你会完全信任吗?不妨留言说出你的看法。
股票期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